本篇文章4901字,读完约12分钟

[发表评论][推荐朋友][关闭窗口][打印本稿]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和选举产生的新中央委员会,毛泽东还向大会提交了倡议书,提倡中央领导人去世后一律火葬,移风易俗。 当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德怀、彭真等领导率先签署了倡议书。 接着,新当选的中央委员们除许世友外,还在倡议书上签了名。 现在50多年过去了,当年当选的195名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大部分已经去世,许世友被中央批准回家土葬,刘格平按照回族习俗埋葬,其余都实行火葬。 其中一点中央委员在遗嘱中特别要求简化葬礼,不举行所有仪式。 不举行遗体送别、不安排领导同志吊唁、不开追悼会、不保存骨灰、不在报纸上宣传等,履行了他们在倡议书上所作的承诺,展现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情操。 现将他们的一部分介绍如下:

“高尚的情操 博大的胸怀:部分中共八届中央委员的丧葬观”

黄敬浙江绍兴人,1912年出生。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有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6年至1937年担任中共北平市委推进部部长、市委书记。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中共晋察冀中区党委书记、冀鲁豫区党委书记、晋察冀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共晋察冀中分局第三副书记等职。 1949年,就任中国共产党天津市委书记和天津市市长。 1952年担任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1956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1958年2月10日在广州去世,享年46岁。 根据其遗嘱,遗体11日在广州火化,12日运到北京,14日埋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成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中举行火葬的第一人。 张鼎丞福建永定县人,1898年出生。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和杰出领导人之一。 红军长征后,他留在根据地,重复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第七师团长(未职)等。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华中军区司令、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部长等职。 建国后,历任中共福建省党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政委、中共华东局第四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中国共产党第7891011届中央委员。 1981年12月16日,83岁时在北京病逝。

“高尚的情操 博大的胸怀:部分中共八届中央委员的丧葬观”

张鼎丞生前和老同志学习时,和他们约好将来去世后,没有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也没有举行追悼会。 1981年12月15日,张鼎丞病危。 其女张延忠、张路宁听从他的遗愿,写信给党中央,

我们的父亲张鼎丞入冬以来病情越来越糟,最近病危。 我们认真考虑了一下,中央建议简单安排我们父亲的葬礼,免除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等仪式。 我们的兄弟张泰山(天津远洋运输企业船长)和张华山(广州远洋运输企业船员)目前不在国内,他们在远航前表明了父亲的葬礼要简单安排的意见。 ……父亲一旦去世,作为我们孩子的心情当然很悲伤。 但是,向他表示深切的哀悼,并不是要求葬礼安排得多么隆重,而是我们要记住他教给我们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继承他的遗志,为他一生不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12月16日,张鼎丞去世后,他的夫人何素行和孩子17日再次写信给党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对张鼎丞的葬礼进行了简要处理,免去了遗体的送别仪式,举行了追悼会,听从张鼎丞的指示,并按照张鼎丞的指示,

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看了这两封信,表示支持张鼎丞家人的意见。 邓小平称赞亲属意见很好,完全符合生前的愿望。 王震赞扬那个孩子的建议是尊敬老人,尊敬老人的好方法。 谭震林说,中央支持家人的意见和想法,这和他想的完全一样。

中共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过研究,决定按照张鼎丞生前的遗愿,采纳他亲属的建议,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举行追悼会,不设立葬礼委员会,在报纸上发表张鼎丞去世的公告和生平事迹介绍, 多位中央领导以及中直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群众和在北京医院护理张鼎丞的医务人员,对张鼎丞关于简化葬礼遗愿、遗体告别仪式豁免、追悼会豁免的建议一致表示赞赏。

张仲好陕西耀县人,1907年出生。 193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区委书记、县委书记、地委书记、旅政委、军政委等职。 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共青海省党委书记、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江苏省党委书记处书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1983年2月27日,76岁时在南京病逝。 按照张仲良的遗愿,他的葬礼处理得很简单,没有举行追悼会。

杨秀峰河北迁安人,1897年出生。 1930年在法国进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在白区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抗日战争时,担任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公室主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务委员会等职。 解放战争时,出任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 建国后,担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部长、教育部部长等职。 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于1983年11月10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 根据杨秀峰遗志及其家人的意见,葬礼的事都简化了,不开追悼会,不保存骨灰。 粟裕湖南是同一个人,出生于1907年。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班长、连辅导员、营党代表、团长、团政委、师长、师政委、军团参谋长,参加中央苏区五次“围剿”斗争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江南司令部和苏北司令部副指挥、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和苏浙军区司令兼政委、苏中区和苏浙区党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等职,指挥着名的苏中“七战七胜”、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解放等战,被称为“常胜将军”的建国后, 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4年2月5日,77岁在北京病逝。

“高尚的情操 博大的胸怀:部分中共八届中央委员的丧葬观”

粟裕逝世后,他的夫人楚青向党中央、中央军事委员会传达了生前的遗愿。 粟裕说:“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数百战,和我一起战斗,参加战斗的同志中,牺牲的烈士有十几万人,但我活着,看到了革命的胜利。 在我身后,不举行遗体告别、追悼会,我想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经战斗过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几个省、市的土地上,和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 ”。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央顾问委员会尊重粟裕遗愿,简化粟裕葬礼,不举行葬礼,骨灰被夫人滇青率的孩子们撒在他战斗的土地上。 粟裕在1926年外出学习,参加革命后,一直没有回过故乡。 他去世几年后,一些遗骨被其夫人滇青率的孩子们送回湖南和该县的老家,放在大松树下,将军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故乡。

“高尚的情操 博大的胸怀:部分中共八届中央委员的丧葬观”

蔡畅女,湖南双峰人,1900年出生。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的领导人、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妇女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至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一、二、三届主席,第四届名誉主席。 1990年9月11日,90岁时在北京病逝。 蔡畅生前留下遗嘱,后事简朴,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举行追悼会,表现出共产党员高风亮节和博大的胸怀,得到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尊敬和赞扬。 刘澜波辽宁凤城人,1904年出生。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国共产党东北军职工委员会书记、安东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安东省党委书记、安东军区政委、中共辽东省委副书记、省政府主席等职。 建国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副部长、水利电力部副部长、电力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等职。 1982年3月5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

“高尚的情操 博大的胸怀:部分中共八届中央委员的丧葬观”

刘澜波去世后,根据其生前的遗愿,其夫人杨达和子女写信给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他简单处理刘澜波的葬礼。 他们在信中这样写道:

澜波同志和世长去世了,我们非常痛切地向党表达了他临终前的遗愿。

他要求简化葬礼,不举行所有仪式。 包括不举行遗体送别、不举行追悼会、不保存遗骨、不在报纸上宣传。 除了简单地通知朋友和家人,也不要为了节省他们的精力和时间而派领导回家。 只要党认为他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他就死了。

他要求在黄河、长江和水电站撒骨灰。 他宽阔的心如奔腾的河流,无人存在,但他对人民水利电力事业的深情,如大江流水,源远流长……

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很重视刘澜波亲属的来信 党中央、国务院经过研究,决定按照刘澜沧江的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举行追悼会,不设立葬礼委员会,把他的骨灰撒在河里。 徐向山西五人,1901年出生。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过广州起义、海陆丰地区的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担任红一军副军长兼红一师长、红四军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第一纵队司令、陕甘宁晋绥联军副司令、抗日军政大学代校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华北军区副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政治委员,指挥运城、临汾、晋中、太原战役,解放了山西全境。 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中国共产党第6届至第12届中央委员,中国共产党第8届、第11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0年9月21日,89岁时在北京病逝。

“高尚的情操 博大的胸怀:部分中共八届中央委员的丧葬观”

1990年6月29日上午,李先念来到病房拜访徐前。 徐帅传达了长久以来的意志,对和自己一起战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战友说。 “我有三个遗嘱。 一是不对遗体举行告别仪式,二是不举行追悼会,三是把我的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太行山上。 ”。 徐帅还对孩子们说:“我不太会说话。 应该说的就是那三件事。 这是我给你们的遗嘱。 ”。

同年11月中旬,徐前遗骨由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护送,分别撒在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太行山,与长眠于这些地区的战友们永远陪伴。

王任重河北省景县人,1917年出生。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共景县县委、中共冀鲁豫区委推进部副部长、冀南区委组织部长、推进部长、冀南行署副主任、代主任、党组书记等职。 建国后,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政府副主席、中共武汉市委第一书记、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武汉军区第一政委、湖北省政协主席、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第一书记、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推进部部长、 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全国政协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111213届中央委员。 1992年3月1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5岁。

王任重生前委托家人和秘书,把他的骨灰撒在提议的长江三峡大坝的地方。 月22日、23日,他的骨灰被撒在湖北省境内的长江上。 湖北是王任重长期担任第一领导和员工的地方,为湖北各项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多次陪同毛泽东横渡长江,对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非常热心。 他的事业与湖北、长江分不开。

杨献珍湖北邗县人,1896年出生。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长期在白区地下工作,曾任中共北方局党校党委书记、晋察冀中央局党校副校长、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党委书记兼校长等职。 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后,长期从事党校指导工作和教育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58年被指定为中央委员。 1992年8月25日,他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 根据本人要求,经中央批准,杨献珍葬礼简化,未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未举行追悼会,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责任:张静)

标题:“高尚的情操 博大的胸怀:部分中共八届中央委员的丧葬观”

地址:http://www.man-on.com/masjj/13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