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01字,读完约9分钟

【编者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取得了成功。 这些成果不仅凝聚在宏观数据上,也凝聚在大街小巷的一些变化上。 道路会见证历史。 信息派出多重记者,寻找全国许多城市的人民路,记录着装载在路上的国家记忆和变迁,呈现出新中国的快速发展成果。

腿利索的时候,90岁的余兰君每天去重庆渝中区人民路的人民广场转转,有时可以呆半天。 她在附近的老房子里,目睹了人民路从贫困劳动者的凝聚区到亲民便利的居住地的巨大变化。

最典型的是人民广场的建设。 1997年,重庆市委、市政府顺应民心,接受民意,决定“拆除人民大礼堂围墙,建设人民广场”。 当时群众对建设工程热情高涨,政府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前设立了捐赠点,8天内市民共捐赠800万元。 真正体现了人民广场的人民建设。

渝中区人民路也是重庆的政治文化中心。 这条路全长约2公里,整体呈东西走向,西起上清寺转盘,东接大溪沟街和北区路,毗邻重庆市委,除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外,重庆市政府、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均位于人民路。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品牌。 本文照片均为澎湃信息记者王鑫图(签名除外)

见证新中国建设的岁月

隔着围栏,张晓宇拿到手机,改变姿势,想要拍出自己满意的照片。

今年27岁的张晓宇是山东人。 趁着中秋节的假期,他和两个朋友一起来重庆旅行。 9月15日,3人参观了解放碑和洪崖洞,还参观了位于渝中区人民路173号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以下简称“大礼堂”)。 大礼堂。 大讲堂官网图

张晓宇眼前的这座建筑气势宏伟,建筑面积达3.15万平方米,主体部分为仿古重檐园拥挤处和重檐休山屋顶形状。 天气晴朗的话,由绿瓦、白墙、红色柱子构成的大礼堂在蓝天的背景下,格外美丽。

与解放碑和洪崖洞相比,喜欢古典建筑的张晓宇一直想看大礼堂。 来之前,他把大礼堂列为重庆之行的必备“卡点”。

但是,张晓宇有点遗憾。 “我们运气不好,(大礼堂)正在修理,碰到下雨天,你进来看看就好了。 ”。

大礼堂的官网就是这样介绍具有65年历史的建筑的。 是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主办建设的世界闻名的建筑,是重庆象征和最具影响力的象征建筑,全国要点文物保护机构。 气势雄伟,金碧辉煌,是中国传来的宫殿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大跨度结构巧妙结合的杰作。

大礼堂建于1951年,3年后竣工。 附近居民,现年90岁的余兰君,根据澎湃情报,有大礼堂的地方原来是占地40多亩的鞍山和蒲草田。 建设时,政府还征收了50亩土地。

史料记载,1951年6月,西南军区官兵与广大民工、机关义务劳动大军合作,采取“中西结合”的做法,利用推土机、空压机和铲子等工具,还炸毁了10多吨炸药。 在极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土石方30多万立方米,使昔日的鞍山变成了平坦的道路。

余兰君回忆说,当时大礼堂的名字叫“西南行政委员会大讲堂”,但由于西南部的大讲堂被取消,比( 1956年)更有名。

大礼堂的官网上写道,(大礼堂)见证了历届重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光辉历史。 目睹了重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建设新中国的山顶岁月……姚珉娜讲述了人民路的一些变化。

人民广场人民建设

姚渭娜,今年63岁,原重庆市公安局渝中区分局大溪沟派出所民警,年退休。 1995年,当时30岁的姚玳娜从大坪派出所调到大溪沟派出所。 关于每天交往的人民之路,姚玳娜更清楚。

姚玮娜记得1997年设立重庆直辖市之前,大礼堂前的道路是从沙坪坝解放纪念碑的必由之路。 当时,大礼堂周围还被砖墙包围着。

从大礼堂官网获悉,1997年,重庆市委、市政府民心,接受民意,决定“拆除人民大礼堂围墙,建设人民广场”。 拆毁围墙之前的大礼堂。 资料图像

据《重庆晚报》报道,拆除大礼堂围墙是1997年设立重庆直辖市后的第一个重点工程,当时的草案建议分三个阶段实施,前期拆除围墙,搬迁一部分与广场无关的建筑物,保护古树和鸟居。 中期扩大演出平台规模,将广场和规划建设中的“市人大活动中心”一体化,增加旅游观光、休闲设施(包括喷泉、积水、照明效果)。 长期来看,越过人民路,沿着大礼堂的轴线向西延伸。 包括现在重庆博物馆的月球形状在内的整体形状,也属于当时的长期计划。

据前述报道,广大群众对这项工程非常热情,政府在大礼堂前设立了捐赠处。 出于老百姓的热情,原定4天的集体捐赠期延长到了8天。 不管是老人、孩子、学生还是企业广告主,都为建设人民广场贡献了自己的心。 真正体现了人民广场的人民建设,现场在《春天的故事》的歌曲中,特别感动。 最终,市民共计捐赠800余万元用于拆墙建设广场。

当时重庆市政协常委李晟胧在口述中说:“有一天,我看到老奶奶带着两个孙子来捐款,孩子长成了好孩子。 我问你为什么来捐款。 孩子们回答说,为了尽快建成广场,今后经常来玩。 另外,捐款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孩子说是压岁钱。 两个孩子捐了20多块,婆婆捐了40块50块。 婆婆孙三人特地从南岸区过来。 当时,这笔钱对普通家庭来说,有点含金量。 ”。

1997年5月25日,拆除围墙的人民广场对外开放。 2005年6月,广场建设三期工程完成,大礼堂牌楼外道路转入地下,道路改建为“加盖”广场。 迄今为止,人民广场面积达到4.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9万平方米。

好使的时候,余兰君每天去人民广场转转,有时可以住半天。 余兰君说,每当有重大节日,人民广场都会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庄严”。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和人民广场。

从“烂小屋”到适合居住的地方

余兰君7岁时随家人来到重庆,有很多搬迁,但她现在住的人民村小区半径在不到1公里的范围内。

根据《街巷渝中》一书,重庆解放后,国府路改名为“人民路”,一直持续到现在。 上个世纪的上清寺街景。 资料图像

说起过去的人民之路,余兰君感觉最深的是“贫穷”。 她想起解放前,这条路沿街住着穷人,艰苦地生活着,“吃饭没食物”,住的地方也很破旧,有些没有家的样子,过着悲惨的生活。

余兰君说解放前周围住的顶多几十间房子,人民路上没几个人,现在有几百间房子。 住在人民路71号的今年86岁的老人胡明富说:“人民路小学的旁边,以前有一座大溪沟发电站,在烧煤。 煤通过水路被运到河边,由人送到发电站。 这些辛苦大多住在发电站附近,也就是人民路的周边,住的房子不叫房子,是“烂小屋”。 ”。

随着大礼堂、人民村区的建设,大溪沟电厂的搬迁,人民路的面貌逐渐焕然一新:道路变宽,种植的黄桴树逐渐变高,道路被遮住在树荫下,临街的商店和住宅也进行了改建。

据人民村社区居委会副书记李霞介绍,人民村区所在人民村社区现有住户2300多人、6000多人。

胡明富说,现在的人民道路,交通四通八达,生活便利。 胡明富临街住,一出去就是公交车站,远处有菜市场、超市,沿街餐馆也很多。 房间里的面积不大,但是住着很舒服,他和妻子都不想搬到孩子那里。

“一个是习性,做什么都方便。 如果有什么急事,附近的人会来帮忙。 他们(注:指孩子)房子宽也宽,也是高楼,关门谁都不认识谁,还是住在这里很舒服。 ”。 胡明富说,他住在一楼,但是白天几乎不关门,邻居开门很方便。 人民路街景。

人民道路上的红色记忆

人民路121号有重庆市重要文物保护机构——中法学校。

资料显示,中法学校是共产党在重庆地区第一所干部培训学校,也是重庆最早的中区党组织中共重庆支部的诞生地。 1925年9月,吴玉章、杨阁公、冉鉴等创办中法学校,培养了杨尚昆、萝莉勋爵、阳翰笙、任白戈、徐彦刚、张锡龙(红军第七军军长)等多位革命志士。 1926年1月,伦君、周贡植等人在中法学校成立了重庆最早的中共党组织——中共重庆支部。 同年2月下旬,这里成立了第一个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杨阁公当选为首任书记,统一领导全川党团工作人员。

位于人民之路的大溪沟发电站,也有着惊人的历史。

据《重庆晚报》报道,重庆解放前夕,蒋介石在撤离重庆前,准备炸毁包括大溪沟电厂在内的重大基础设施。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大溪沟电厂的保护工厂斗争开展。 1949年11月29日中午,国民党特务把炸药车开到工厂门口时,迎接他们的是坚固的防御工事和黑洞的枪口。 电厂工人与敌人武装对峙,并且采取巧妙的方法,昼夜守卫,挽留敌人,确保全市在光明中迎接解放军进城。

据报道,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宇曾专门发掘过这段历史。 据悉,随后重庆电力企业向保护厂人员颁发了“保护厂有效性”的奖牌和奖金。 西南军政委员会特别召开庆祝会邀请保护工厂队代表,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亲切接见了他们。 电厂维修股股长杨如坤随后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劳动模范大会。 大溪沟电厂成功地进行了保护厂的反爆破斗争,在重庆整个保护厂的斗争中成为了耀眼的旗帜。 信息推荐

未来一周,鞍山市将以多云到晴天为主

本报(记者余萍)无论晴天还是每天,看多少次都不会厌倦。 未来的天气将继续复制粘贴,预计未来一周,鞍山市仍将以多云转晴的天气为主,其中,9月20日...

鞍山信息,有新鲜材料。 能去的只有天涯,光评故乡很难。 离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 世界很大,我期待着在这里见面。

标题:“重庆:拆掉围墙建广场 从“烂棚棚”到宜居地”

地址:http://www.man-on.com/xwdt/6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