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54字,读完约3分钟

自唐朝以来,中秋节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岁月流逝,世世代代鞍山人望月,追忆李白。

光阴易逝,节日弥新,新中国成立后,鞍山由贫困走向繁华,由贫困走向财富,中秋节也见证着这个城市的变迁。

生于1946年,荣林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食果腹和经历改革开放后的物质极为丰富。 在他的印象中,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秋节从“奢侈”走向“老百姓”,从“芝麻月饼”走向“团圆大餐”。

1958年,12岁的荣林跟着父亲来到鞍山。 在荣林的印象中,人生中第一次吃月饼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在鞍山二中读书的时候。

“当时学校里有农场,种了很多红薯。 中秋节,红薯正好成熟。 我们从农场工作回来的时候,学校食堂里用红薯做月饼给学生吃。 ”林笑着说,单纯的红薯馅,味道其实很一般,但那时的他,觉得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当时,学生在学校嚼的是咸菜,吃月饼变得奢侈了。 荣林记得当时中秋节他妈妈来看他,翻山越岭带月饼。 结果打开时,发现发霉了,母子二人对着月饼叹了口气。

“节味”浓浓是在20世纪70年代,那时荣林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也有自己的家庭,每到中秋节,单位都会送月饼券,兑换大圆的芝麻月饼。

“当时月薪42元,月饼带回家,舍不得吃,只好送给关系最好的亲戚朋友。 ”。 荣林说,有一年中秋节,他带着月饼和酒去乡下看望叔叔。 到了叔叔家,叔叔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出来,看到从荣林带来的月饼和酒时,他不停地挂在嘴边,东西很珍贵。 因为很珍贵,叔叔一次吃月饼,每天早上只切一点做早饭。

“当时的月饼味道很少,是芝麻、豆沙,最贵的是猪油馅。 ”。 荣林说,猪油馅其实是一大块肉块,现在的人听了都会厌倦,但是当时人们肚子里没有油水,就想吃大块肉,所以猪油馅月饼也是最高级的月饼。

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鞍山的大街小巷,老百姓的日子渐渐丰富起来,从前文化回归,老百姓也开始把中秋节作为特别的日子。

“中秋节的晚上,庭院和工作室的人坐在一起赏月,和各家带的月饼分享季节的水果。 ”。 据荣林说,20世纪80年代,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娱乐活动也多了起来。 邻居们一起看月亮时,有条件的家庭把电视搬到院子里,大家一起看,那时最流行的是《霍元甲》。

信息推荐

全市班主任基本工作大会花山教师取得好成绩

本报讯(通讯员鲁燕)新学期初,花山区教师在2019年全市班主任基本工作大会上喜报频传:珍珠园小学教育组桃源校区陶惠获得小学...

鞍山信息,有新鲜材料。 能去的只有天涯,光评故乡很难。 离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 世界很大,我期待着在这里见面。

标题:“【中秋节的记忆】 从“奢望”走向“平民””

地址:http://www.man-on.com/xwdt/6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