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77字,读完约14分钟


——这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写的

座落于鞍山市当涂县东部战区总医院下属原八六医院,1946年5月12日创立于江苏省兴化县西丁庄,前身为华中第一野战医院。 1953年9月23日从浙江省嘉兴县迁往安徽省当涂县,1954年8月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六医院。 医院建设迅速发展取得的成果,是模范人物的无私奉献,是新中国建设的缩影,值得讴歌。

解放军八六医院在建设医院之初,拥有1000张床位,2.9万平方米的医疗用房,被称为远东第一大医院。 1958年总后,在我院召开全军医院现场会议,获原南京军区荣记集团二等功。 1963年出版中国、我军第一本医院管理学专著《军队医院管理》,开创了医院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先后培养了许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如一等医疗模范、一等功臣陆颖威、战斗英雄、骨科专家邵宣、医院管理专家耿希晨。 他们还有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吗?

一代医学宗师、肾病专家黎磊石

黎磊石,湖南浏阳人。 虽然家里很穷,但他天资聪颖。 年轻时毕业于长沙湘雅医学院,勤奋学习,是学校的高材生。 大哥黎鳌,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烧伤专业研究的专家二黎介寿,东部战区总医院(原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院长、普外科专家。 兄弟三人被称为“黎氏三院士”,国内外多家媒体多次进行报道。

黎磊石是黎氏三兄弟的老三,早年就职于国民党三军联勤总医院(原南京军区总医院前身),1955年作为人才转入八六医院,担任热带病科主任,从事疟疾、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病的研究。 后期进行肾病研究,医院为他设立了热带病实验室。

实验室护士“上海娃娃兵”张继娥回忆说,黎主任对工作要求严格,不细心。 要注意锑剂治疗血吸虫病的临床效果,8月份的天气相当热,实验室更是闷热,那时连电风扇都没有。 但是,他自己为患者做大便孵化实验,在难闻的气味中,他密切注意三角瓶有无尾虫活动…… 原八六医院内二科医生张王生说:“我当时在黎主任手下做住院部医生,他知识渊博,工作严谨,思路敏捷。 在他检查病房的时候,托管床的医生必须详细报告患者的病情,他有时会提问。 其实,黎主任很了解全科所有患者的病情,谁也瞒不住他。 所以,在检查室之前,所有托管床的医生都必须熟悉患者病历的病情。 许多医生有时被黎主任追问得不知所措。 他善于向医生提出问题,也能深入解决问题。 ”。 黎士掌握几种外语,能及时掌握当今世界的最新医学动态。 张老师说,那时我们害怕他,害怕他的批评。 我喜欢他是因为能学习医学教科书学不到的新知识。

“人才辈出的八六医院
马鞍山信息网”

原八六医院老院长邓诗超后勤学院出身,原20军59师卫生科科长吉太明回忆说,1966年至1969年,部队在丹阳湖周边湖泊种田时,发生了流行性出血热病,且流行迅速。 数百名大学生下放到丹阳湖农场接受劳动训练,由于缺乏对该病的防治经验,许多人感染,出现了病死现象。 当时被称为“老鼠病”,整个湖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整个人都岌岌可危,谈论老鼠的颜色变化。 原军区责令八六医院组织医疗队进驻丹阳湖农场。 于是,黎磊石主任带队进入我们师医院,我负责接待,和他住在一起。 一方面照顾他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和他学习。 他工作繁重,不能请假去各点做流行病学调查。 医院里住着10多名患者,他亲自精心制定治疗方案,在危重患者的病床前保护,使多名患者处于危险之中。 他总结了“高筑门”(房间门槛高得吓人)、“察三期”(注意患者发热期、休克期即出血期)、“少尿期”等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成功经验,杜绝了该病的发生,保证了部队人员的健康

“人才辈出的八六医院
马鞍山信息网”

黎磊石是中国现代肾脏病的开拓者,是中华肾脏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他长期担任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原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为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探索iga肾病的发病机制,改革创新,迅速发展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创造斜角针进快速肾活检技术,成功率达99.7%。 他发明了雷公藤治疗肾炎、大黄治疗尿毒症。 国际上首先应用霉酚酸酯和普乐可复治疗狼疮性肾炎,提倡持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救治危重病例,应用免疫吸附疗法治疗脂蛋白肾病取得了成功。 在诊断中的贡献遍及肾脏病的各个行业,特别是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为古老的医药现代化做出了贡献,在国际上享有声誉。 他从医60年,爱患者,医技高,医德高尚。 培养了无数一流的学生,被誉为一代医学宗师。

“人才辈出的八六医院
马鞍山信息网”

进取的侯凡凡院士

侯凡凡,1950年10月出生,祖籍江西。 父亲是老红军,母亲是等地震,抗日战争时期参军的老革命。 凡还有一个弟弟在等着他。 侯凡凡于1968年入伍,制作了饲养员、养猪和烹饪样品。 这是因为过去被称为“养猪人”。 进入军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八六担任内科军医。

她从养猪女兵到工农兵学生,40岁读博士,45岁去美国哈佛留学,59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由于走上了道路,勇敢努力进取,她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其中获得了国家级科技二等奖二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四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二项。 她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誉为“改变了慢性肾脏病治疗的策略”,获得了“中国医师奖”、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等多项荣誉。

侯凡凡努力学习,为患者服务态度好,病区患者称赞:“侯医生细心,服务态度好,不笑不说话,让人感到亲近感。” 因此,侯凡凡在院子里经常受到表扬。 她说要成为能干的医生,光有热心细心的优质服务是不够的,还需要过硬的医疗技术。 弥补了自己医学基础差的先天性不足,她自学了英语。 当时邓诗超刚到八六医院工作,每天提前上班,他可以在办公室里每天提前一个小时在六病区阳台背英语单词。 在她的努力下,被选拔培养为原南京军区的技术骨干,被引进原南京军区总医院做人才,师从黎磊石。 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几十篇医学论文,获得了许多科学技术奖。 80年代末,她作为人才被引进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肾病科,随后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作为客座教授多次出国讲学,为祖国赢得荣誉。 年,她以很高的选票通过,被选为中国科学院为数不多的女院士。

“人才辈出的八六医院
马鞍山信息网”

年5月29日至30日,解放军八六医院在鞍山市和八六医院举行了晚会。 在忙碌中,她和丈夫张力威和弟弟亦凡特意来参加派对,发小和闺蜜特别热情,她没有大专家的“架子”,很安静。 很多小说说:“她还是我们小时候的庸姐! ”。 原院务处许青副处长的次女许新因事提前回到北京,新和她分手后两个人拥抱哭泣,许多人感动得流泪。 凡和发小们一样戴着红围巾,打着少年先锋队的队旗,在舞台上唱了少年先锋队的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的继承人》。 她对邓诗超夫人聂寒娟说。 “寒娟姐姐,我好像又回到了60年前的少年时代。 ”。 她参观了小时候玩耍的草坪、桃园、奶牛场、礼堂、所住的房子,参观了“院史馆”,还参观了“三塔两浮桥”的遗迹。 真的忘了。 兴奋地说:“当我刷爆第二故乡的时候,我养育之地,八六是我实现人生梦想的出发地,八六永远想要我的家。”

“人才辈出的八六医院
马鞍山信息网”

侯凡凡作为优秀党员,年出席了党的十八大。 她对采访的记者说:“我是军队的女儿,普通一兵出身,今天有点成绩,是党的培养结果,党给了我一切,我的一切都献给党,献给人民! ”。

八六医院两位党代表的故事

八六医院作为驻军医院,6年来有两位同志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这在我院的政治生活中是极其重大的!

辛勤劳动的11届党代表吴松,女出生于江苏海安,1946年初毕业参加革命队伍,随军转战南北,解放后被军医大学组织培养深造。 她努力学习,掌握医学科学技术,各科目成绩优异。 毕业时被选为优秀学生,受到学校的表扬。 吴松同志毕业后,组织上考虑到丈夫邵宣在八六医院担任骨科主任,指派她为八六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医生。

来了八六,她以病区为家,把病人看得像亲人一样。 当时消化科主任是沈君明,吴松虚心向沈君明老主任请教,医疗技术和病区管理水平迅速提高。 之后,她被提升为七病区科副主任、主任,带领全科人员全心全意为伤员服务,受到大家好评,病区被选为“四好”病区,她自己也多次被选为优秀党员并受到表彰。 1958年11月,她被选为“三八红旗手”,受同志们的委托,到北京参加全国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会议中,她三次幸福地会见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并与周总理和其他中央首长合影留念。

在医疗实践中,她积极发掘中医处方、秘方,经过无数临床验证,发明了溃疡ⅱ方、溃疡ⅳ方。 治疗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疗效显著,消除多位患者的痛苦,将论文总结发表在医学杂志上。 她所在的病区多次是为全院树“全心”为伤员服务的先进典型,出席了支部、物流先进单位代表会议。

1974年,吴松同志被提升为医疗副院长,党委分工负责内科系统和全院的培训工作,她经常深入各病区参加医疗查房、疑难病会诊,向病区医生传达、帮助、带队。

1977年,吴松同志当选为南京军区后勤部唯一女党员代表,荣幸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护理战线的模范,十二届党代表孙忆鸿,女,上海人,1951年入伍。 当时,陈毅司令在上海担任市长,朝鲜战争正在进行,一群女护士必须入朝。 华东军区护士学校在上海市招收女学生入学培训,她们是十五六岁的豆蔻年女青年。 这是后来被陈毅元帅召来的《上海娃娃兵》,孙忆鸿是这个娃娃兵之一。 她们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军按照正规化、现代化要求自己培养的第一批白衣战士,她们接受了优质的护理教育和严格正规的训练。

1953年11月,她们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护理专业的学习。 此时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中美双方已经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 毕业后的180名“娃娃兵”大部分被分配到上海、南京两大城市的军队医院,孙忆鸿和51名同学被集中分配到驻扎在安徽的解放军第八六医院。 这是一所新建的医院,规模巨大,有1000张病床,被誉为“中国第一、亚洲第一、远东第一”。 但是当时的医院除了医疗主体大楼是现代化建筑外,院内到处都是瓦砾山、残积山,到处都是半人的杂草。 她们一来这里就和大家一起参加打扫和保养环境的劳动。 每天早上,她们和大家排成一排,拔草,她们用手搭在肩上,搬运瓦砾和泥土,她们流血流汗,毫无怨言。 那之后,又遭遇了时隔100年的大洪水。 长江泛滥,大水涌向当涂城。 医院浸水,平地水深4米,可以在院子里坐船。 病人分组乘船转到南京总医院、八一等医院。 洪水退去后,医院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大家又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中。 孙忆鸿们和男性一样卷起裤腿,卷起袖子晒干。 有些人浑浑噩噩的,整天腰疼背痛,浑身散架。 一个月内,脸就晒黑了,人也瘦了10公斤以上。 有时得了小病,磨咬牙,继续干。

“人才辈出的八六医院
马鞍山信息网”

孙忆鸿在八六医院工作了40多年,先后在整形外科、内科、外科等七八科担任护士长。 在工作需要的情况下,有组织地带她去哪里,用她自己最朴素的话来说,“我是砖头,党把我抬走了! 党把我转移到哪里,我就在那里做了! ’她是这么说的,但确实是这样做的。 内二科原护士长陈顺华调到总医院后,该科的护理工作显得比较薄弱,领导把她调到了八病区。 由于她长期在外科工作,内科的护理人员比较生疏。 于是她虚心求教,很快熟悉情况,不到一个月不仅熟悉内科护理工作,而且建立了一系列的护理程序和病区管理制度。 那一年,八病区被评为护理事业先进单位。 她就是这样,随时想着如何把员工搞好,才能尽快把伤员送回战斗岗位。

孙忆鸿同志在平时的学习、就业、生活中最突出的是“艰苦”一词。 她对自己和部下都很严格。 1970年参军的军队干部的女儿叫张志红,在家里娇生惯养,作为卫生员在孙忆鸿同志的外二科,后来晋升为护士,经过几年后成为护士长。 她是回忆的复制品《你是我一生要读的书》写的孙忆鸿。 “……多年过去了,我想起了我走过的每一步,整理了我复杂的思绪,我渐渐清晰地看到了身影,诱惑了我,吸引了我的身影,这个身影是我心中的模范——孙忆鸿护士长,是护理辛苦一辈子的老兵。 一种精神,一种移情,不随大流的精神。 这种精神让我慢慢成长和成熟。 我进入病区,从当卫生员开始就一直在你——孙护士长的指导下工作。 一开始,我怕你,因为你很严厉。 那我尊敬你。 因为你很严厉。 之后,我会学习你。 还是因为你太严厉了。 出于对你事业的忠诚,出于对你人民的责任感。 你对自己很严格,到处做表率。 对员工严格,坚决按章办理。 对部下很严格,没有徇私情。 严格地形成了你独特的人格魅力。 但是,你很无私,很亲切,你听从了好的诱惑,不救这些新兵地教导着。 你锻炼身体,从基础护理开始,教我们如何恋爱。 你制定业务学习计划,教会我们拯救生命的能力。 你要确立奖惩措施,激励我们,比学校更急需帮助。 你鼓励我们创新改革,学习新技术,攀登新高峰。 你传技术,带作风,教人,我从被动到自主,从外行到内行,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的操作到全面的管理。 多年后,我变成了你——护士长。 ”。

“人才辈出的八六医院
马鞍山信息网”

1984年初,经过医院、后勤第14支部及原南京军区后勤部各级组织选举,孙忆鸿同志当选为党的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党的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

孙忆鸿在全院欢迎她从北京参加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凯旋归来,她在传达“十二大”精神的大会上兴奋地说。 “我从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八六医院工作。 我取得的所有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培养的结果。 我会继续努力,不辜负组织和各级领导的期望! 》(作者邓诗超伍传平)


标题:“人才辈出的八六医院 马鞍山信息网”

地址:http://www.man-on.com/xwdt/4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