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86字,读完约9分钟

山、山、山川相连。 8月,雪域高原展现出她绚烂的一面,蓝天、白云、荒野、一层展现在眼前。 这里是西藏。

这是一片非常寒冷的土地。 古老而不可思议,她经历了沧海桑田,见证了无数奇迹。 来自西藏自治区扶贫办公室的数据显示,自扶贫工作开始以来,西藏累计有62.8万贫困人口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下帽子。

山南,藏文化发祥地之一,产生了许多“西藏第一”。 林芝,气候温暖,景色宜人,被誉为“雪域江南”。 高原上,山与山之间,为摆脱贫困致富而付出的奋斗与努力,描绘了一幅令人感动的幸福画卷。

在乡下游走——高原深处有景色

卓玛家的农家乐被称为“最美的山村酒店”。 这个名字并不夸张。 隐藏在崇山峻岭和广阔的林海之间的山南市误那县麻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值得这样的美称。 瀑布流淌,集体骚动,鸟儿闻到花香。 “天然画廊”的怀抱具有门巴族的特色,是不会失去现代氛围的大楼。

卓玛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的门巴族女儿。 过去,卓玛一家和其他门巴族村民一样,靠竹制品编织生活。 年,麻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成并被采用,卓玛也搬到了新家,开始农家乐。

现在卓玛家有三层楼,除了住在家里外,还在二楼、三楼提供住宿,共有八个房间,可以住十六位客人。 一楼出售当地特色产品,柜台上摆满了门巴木碗、糺粑、荞麦酒等。 根据客人的闲暇时间,卓玛手工编织毛线进行销售。 计算一下,一年的收入有10万元以上。

过着美好生活的,当然不仅仅是卓玛一家。 小康村建成后,麻乡党委、政府吸引群众开办44家农家乐、5家餐馆、5家茶馆、5家商店和5家民族特色销售产品点。 收入增加了,住得也变好了:小康村的建设水、电、路、信、网全部覆盖,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同样开着农家乐,德吉旺姆的经历曲折多端。

德旺姆的家在林芝市美林县派镇吞并白村。 那是雅鲁藏布河边,美丽神秘的雪山南迦巴瓦峰在河上留下了阴影。 对这样美丽的景色,德吉旺姆从小就习惯了,但在年,一个发现改变了一切。

那时,德吉旺姆已经在外面努力了十多年,事业有了成果。 回到白村看望母亲的她,突然发现山索松村集团的房子都在做客栈,做得特别好,但是没有一家在白村开客栈,所以觉得“不甘心”。

除了这“悔恨”之外,正是德吉旺姆不懈的努力和辛苦,才造就了公尊德姆农家乐。 按照“党支部+能人+贫困户+本村村民”的入股模式,德吉旺姆出资占股25%,村集团占股15%,其余60%股份分配给村民。 年3月,公尊德姆正式开始营业。 那一年,总收入为183万元。 2019年达到了260万元。 受疫情影响,公尊德姆今年6月开始营业,但“现在的房间预约到11月”。 到今年年底,可以吞并白村村民并获得利润红利。

人勤劳富足——养殖干劲十足

如果打开塑料大棚的纱窗,潮湿温暖的空空气很快就会覆盖在脸上。 接着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绿色:叶子碧绿,竹笋长得正好。

这样的塑料大棚位于山南市隆子县的“菜篮子”工程园区,共有244座。 白菜、花菜、西红柿、水萝卜、冬瓜……各类蔬菜鲜嫩、鲜嫩,特别令人高兴。

“篮子”工程是名副其实的。 隆子县属于高寒县。 以前吃蔬菜,大多是自己种植,一年四季的餐桌上都是萝卜、白菜、土豆这“几个种类”。 想要吃新鲜的东西,必须买从外面采购的蔬菜,不可避免要花很多钱。 现在隆子县人买菜最好的地方是去“菜篮子”工程在县综合蔬菜市场设立的销售点。 选择多,便宜——低于市场价格的20%左右。 吃了也放心——所有蔬菜都施了有机肥料,没有使用农药。

“笼子”工程,暖胃更温暖。 工程拟采用“企业+基地+贫困家庭”的运营模式,使370名建设卡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现在,实现了95人的就业。 其中包括47名建筑卡贫困者、8名大学生和40名技术人员。

农牧业发展迅速,因地制宜。 山南市乃东区索珠乡远离市区,植被多,适合藏猪养殖。 年,索珠乡村管辖的4个村民委员会成立了西藏六芽农牧业快速发展有限责任企业,其中的首要经营业务之一是藏香猪养殖。

藏猪日常吃苜蓿等天然饲料。 另外,实行放养,经常在山上活动,吃山里的野生草药。 因此,肉质特别好,营养也更丰富。 这样的猪肉,一斤的零售价可以卖50元,批发价也有40元。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目前基地有242头母猪、10头高质量公猪和300头小猪,预计今年将出现600头小猪。

林芝市巴宜区更章乡久巴村的财富“法宝”,出乎意料的是草莓。 这个从10多年前就开始说了。 几年来,我在村子里品尝过西瓜、冬瓜等多种作物,但效益并不好。 随后,广东省第五批援藏干部来到这里,引进草莓种苗。 但是,村民们还怀疑,不敢放手。 于是村里的党员一边让村民工作,一边率先种草莓,第二年获得了丰收。 看到利润,家家放心,都进来了。

日照长,紫外线充足,果实肉质饱满,味道和香气都很甜。 “久巴草莓”的名声越来越高,村民们的收入也在增加。 年巴村全村摆脱贫困,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147万元。

稳定的幸福——过渡到新的生活

沿着杂村党员群众服务活动中心入口宽阔的街道直走,看到大气文化广场左转,不久,来到了白玛珍现在的家。 这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西藏式花园,两层楼,非常漂亮。

白玛珍家刚搬家不久,今年6月刚从山上搬来。 像她家刚搬到新家,山南市措施美县哲古镇扎杂村有169户。 他们都是杂村扶贫搬迁项目的受益者。

“高、密、脏、乱、差”是杂村村民对过去村庄的评价。 过去,大家都住在北部的山顶上,坡陡,路窄,弯,房子乱,交通也不方便,车辆无法进入村庄。

年,扎杂村扶贫搬迁项目易落地,村委会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政策。 听说有这样好的政策,白马拉简特别想搬家。 现在她家有大小几个房间。 村子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入户公路与主干道互联互通,建设污水解决站,设置195盏路灯,铺设1万平方米草皮。

林芝市朗县拉德乡新扎村的村民们,更早地尝到了搬迁的甜头。

“新扎村”的名字与原来的“扎村”形成了对比。 扎村原本位于平均海拔4000米附近的大山上,村民们理发居住在山坡山沟里,几乎不通水、电、路。

受地质灾害和水源地枯竭等影响,2007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协助下,扎村进行了全村搬迁。 全村39户搬迁到现在的住所:距离朗县县城23公里的雅鲁藏布江北岸。 306省道通过村庄旁边,交通便利。

在“搬家”的同时“稳定居住”的同时“致富”。 搬迁前,村民们的收入首先来源于挖虫草和种田,但除此之外没有收入,也没有打工的人。 搬到新住所后,面临快速发展的瓶颈,村党支部书记拉班次仁认为拉德乡是藏医南派创始人斯卡娘尼德杰的出生地,古老的藏医南派文化底蕴深厚。 村里药香传承者阿旺登有所增加,新刺村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供藏药资源生长,设立药香工厂,正合适。

年,成立了生产销售塔香、线香、逆流香、香粉等产品的苏卡药香厂。 快速发展至今,苏卡药香厂不仅是新扎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还被列入朗县龙头公司的行列。 2019年药香工厂实现销售额90余万元,利润额达到33.3万元。

绿意成图画——草木青翠滋润房屋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的话,雪域高原上出现的情景是无法想象的:榕树、芭蕉、蒲葵、褐色竹等热带苗木郁郁葱葱,天鹅在小桥流水之间悠然嬉戏。

这充满活力的一幕出现在山南市扎囊县阿扎乡藏草万亩植物种苗繁殖基地的热带植物馆。 占地约1万亩的基地,种植着常绿乔木、落叶乔木、果树、花灌木、热带苗木共计278.57万株。

扎囊县是山南市的要点生态扶贫区域之一,人均收入低,生活条件差。 草万亩植物种苗繁育基地项目由国家烟草专卖局、自治区林业厅、西藏藏草生态科技有限企业共同出资,总投资3亿元,于年3月开工。 项目建设阶段,每年可带动692人短期就业3个月的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使200名贫困者长时间就业。

除了经济利益之外,更重要的是生态利益。 本着“先科研后修复”的理念,项目组织调查了西藏地区的野生植物资源和分布,采集了30个区县的植物标本,共计3600余号,11000余份。 进行了58种乡土植物的驯化育苗和25种田间试验。

在生态修复方面,这个项目也已经取得了成绩。 拉萨市林周县由于盘山公路的挖掘建设,在公路两侧形成了多处破损边坡,山体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经过刨坡、观土、挂网、喷灌、苗木栽培、铺设秸秆帘子等方法的管理恢复,目前修复面积近4万平方米,植被展望率达到60%以上。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在林芝市巴吉村,这句话描述得非常生动。 这里散布着罕见的雅鲁藏布江柏木,古树寿命长,体型巨大。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古巨柏林,帮助当地旅游业迅速发展,世界柏王园林景区诞生了。 其中年龄最大的柏木,到了3200多岁,被称为“世界柏王”。

旅游地成为了以高原自然风景为特色的旅游地,旅游地的开发也明显提高了周边村民的收入。 以前流传着民族服装租赁、高原特产、各种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流动水果摊位……增收的渠道很多,村民们的钱包也鼓了起来。

告别贫困,好日子在前面,自信,有希望。 幸福的家是平静的,幸福的生活就像诗一样。 在雪域高原的奇迹,一直持续着……

标题:“【幸福花开新边疆】高原之上,看见幸福马鞍山信息网”

地址:http://www.man-on.com/xwdt/3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