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信息客户端告诉小康道路上一条都不可缺少,老人和虚弱者的病假摆脱贫困才是真正的脱贫。 在宿州朱楼镇陈寨村,菊姐的手坊既铺好了残疾人脱贫的道路,也铺好了大家心中温暖的家。
中国龙、孔雀开屏、龙凤呈祥、摇钱树……栩栩如生,这些手工编织物出自菊姐姐手坊的残疾人之手。 在杨秋菊眼里,“残疾人也有他生活的社会价值,重要的是要给他们生活的勇气和自信,让他们对生活感到尊严,而不是在社会和家庭中生活,要靠自己的力量生活。”
杨秋菊、朱楼镇陈寨村村民,也是陈寨村电商扶贫站负责人。 姐姐手坊成立以来,杨秋菊培训贫困留守妇女、残疾人1500多人,为弱势群体提供固定和流动就业岗位300人,已使45户贫困家庭顺利脱贫,人均增收8000-12000元,使残疾人摆脱贫困家庭沉重负担贫困。
她是重度残疾人陈省芹口中的“救命恩人”。 她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时,杨秋菊给她打气。 陈芹得手后,收入稳定,人也经常笑。
残疾人手坊给了肢体严重残疾的胡红星展示才能的舞台,结束了流浪生活。 于是,他和同在一个艺术团的朱欢欢结婚,生下了健康可爱的女儿,年他们一家顺利摆脱了贫困。
其实,杨秋菊一起来真的很难。 但是,她凭借肯学、肯干、肯苦的坚韧,不仅使自己摆脱了困境,还帮助了周围的残疾人群体。
她所属的大家庭有四五个残疾人,丈夫也生病致残,两个孩子在上学,生活很艰苦。 为了过上好的生活,她和丈夫耕地、打工、开出租车、做过销售员。 有一次,她接触了手工编织,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掌握了氧化铝手工编织的技术。 她晚上织工艺品,中午摆摊销售。 后来,腿脚不便的丈夫也学习编织,家庭经济状况逐渐好转。
拓宽手工编织的销售渠道,和杨秋菊唱点歌,懂表演的残疾人,组成了砀山县爱残疾人艺术团,经常外出表演,销售手工编织。 经过多年的努力,杨秋菊和她的残疾人队伍逐渐走上了脱贫之路。
作为党员,杨秋菊希望用自己绵薄的力量帮助村子里的残疾人脱贫。 因为,只有处理好老年人和病弱者的就业问题,才能加强扶贫的效果,真正摆脱贫困。
年在驻村扶贫事业队队长王夫北的劝说下,杨秋菊决定回乡创业,设立了心爱的残疾人手工坊。 年,杨秋菊带着她心爱的残疾人手坊队伍,进军陈寨村电商扶贫站和扶贫厂。 杨秋菊高兴地说:“有了广阔的工厂,创业者、脱贫的热情就会高涨,可以吸收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进入脱贫队伍。”
年初,因病瘫痪的丈夫不幸去世,生活的重担和工作的压力都落在杨秋菊一个人身上。 她并没有因此倒下,而是受丈夫的委托,照顾“小房子”和“大家”,带领这些弱势群体继续负重。
在她的指导下,菊姐残疾人手坊年被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年被评为“阳光助残就业扶贫基地”。 杨秋菊本人也获得了安徽省“巾帼建功模范兵”、“砀山县劳动模范”、“宿州好人”、“宿州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并且,杨秋菊的编制作品获得淮海经济区首届女性手工创新大赛一等奖、安徽省女性手工创业创新大赛最高公益奖、中国女性手工创业创新大赛东部大赛公益组第二名、中国女性手工创业创新大赛百强项目等。
作为一名党员,杨秋菊不仅依靠个人编织技术致富,还培训和自力更生了许多贫困残疾人,苦心经营了10个职业生涯,带领老年人病假奠定了脱贫致富之路。
标题:“【榜样】杨秋菊:编织残疾人的幸福路马鞍山信息网”
地址:http://www.man-on.com/xwdt/2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