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55字,读完约2分钟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的两层白色小楼展示着2000多张历史照片、500多件珍贵历史文物、5万字以上的复印件证书……这里就是我军第一个战区级物流史馆——原沈阳军区物流史馆。

一进入史馆,就看到一位穿着军装的白发老人,他的讲解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他被称为徐文涛,是退役大学,13年来作为历史馆唯一的讲解员,有1500多次讲解的义务,感动了数十万观众。 现在,68岁的徐文涛,依然在向越来越多的人讲述我军军事物流的历史。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位,原沈阳军区物流史是东北党史、军史的缩影,也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底,当时的沈阳军区联勤部领导提出建设物流史馆。 徐文涛听后,主动辞去原联勤部二支部副部长的职务,要求建设物流史馆。 据他所说,所有文物都承载着历史,其背后蕴藏着许多故事。

没有样品馆,没有文物,没有现成的资料和经验,只有一个废弃的机关食堂,物流史馆的建设工作几乎是从白纸开始的。 为此,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徐文涛走访了数百名老干部,挨家挨户进行调查,领取文物,每天晚上看书思考,写布展大纲。 1945年我军为了确认日军532仓库的准确位置,他奔走于50多个军内外展馆,向100多人询问。 为了给部队省钱,他既是馆长,也是设计师、工程师、文物征集员,开始木工,自己制作馆内许多家具。

历时两年,全军第一个战区级物流史馆终于建成。 原来是黑发的徐文涛已经头发全白了。 开馆后,深入研究东北革命史、精通物流迅速发展史的徐文涛亲自担任讲解员,这一次的再三是在13年。

年,徐文涛已经达到最高工作年限,即使留在单位继续工作,也不能筹措资金或晋升。 退休八年来,他还每天按时上班,有义务接待所有观众。

丰富了翔实的史料,大学身体力量的说明,受物流史馆的影响越来越大,被命名为沈阳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人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我愿意制作火柴,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大家内心信仰的火。”徐文涛的守护还在继续。 (经济日报记者郭静原)

(责任:孙丹)

标题:“义务讲解员徐文涛”

地址:http://www.man-on.com/masjj/14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