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18字,读完约6分钟

年10月23日开通的港珠澳桥作为“国家珍宝”,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环,也是世界跨海大桥建设史上的超级工程,被英国《卫报》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大桥的建设是许多世界最多的,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时间回到年10月23日,伶仃洋,海天一色,潮声雷动,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 碧波之上,一桥飞过香港、澳门、珠海三地,是一条气势贯通彩虹的“中国跨度”,穿越沧海百年的历史风云,展现了现代中国的风采。

现在的港珠澳大桥已经成为一条不折不扣的海上壮美风景线。 这个显著的地标性建筑群代表着建筑之美和艺术之美,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环,是世界跨海大桥建设史上的超级工程。

铸造“钢结构”

400多个新专利、7个世界最多、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都是自主研发的,科研创新可以说是港珠澳大桥建设问题中的义不容辞。 这是全球跨度最长、钢结构桥梁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多、工程难度最大、工程规模最大的跨海大桥,建设者们克服了多个世界性难题,整合了世界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

我国已经树立了桥梁大国的形象,但是港珠澳大桥很多复杂性和技术难点都是空前的。 这是一个曾经被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人做不到”的项目。

“没有中央和国家层面的直接支持和指导,大桥的梦想不可能成为现实。”广东省发改委主任葛长伟说,港珠澳大桥不仅技术多、复杂、施工难度大、工程规模庞大,而且涉及三个技术管理标准,统筹调整并不容易 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港珠澳大桥专业小组”,协调各方,推进一系列难题的处理。

大桥的建设是许多合作的结晶。 以抗击强台风为例,自2009年开工建设以来,港珠澳大桥累计开展了近40次抗御台业务。 强台风过后,港珠澳大桥安然无恙,连建于人工岛的窗玻璃都没有破裂。 这一成果的背后有许多机构的科研大合作和大合唱建设。

大桥设计与建设的14年间,由桥梁专家、工程师、设计师、一线工人组成的数万建设者,聚集了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力量,构筑了世界级的跨海通道。 据统计,共有21个企事业单位和8所大学,在水文、气象、地质、地震、测绘、环境等方面开展了51个专题研究。

港澳大桥凝聚了所有参与者的辛勤付出和汗水,也是所有建设者的骄傲。 作为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最年长的工程师,谭国顺说:“在大桥建设中,从原材料到施工现场的许多大型设备都是国产的,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建桥水平的先进,也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确保120年的基准

在中国100万桥梁中,港珠澳大桥设计的采用年限首次使用了120年的标准。 科研人员克服了大量的技术难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

“我们使用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高性能环氧钢筋、不锈钢钢筋、工厂化制造等,聚集了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耐久性技术,以保证港珠澳大桥达到120年的采用标准,这在中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感到自豪。

港澳大桥横跨伶仃洋海域,属于典型的海洋大气环境。 大桥能否实现设计采用寿命120年的目标,最大的挑战之一来自微观世界——氯离子。 海洋环境中的氯离子具有很强的侵蚀性,腐蚀速度比内陆环境高数倍。

铁路局负责港珠澳大桥cb05标段的建设,占大桥海上桥梁段建设全长的三分之一。 大桥局专家表示,为了处理海洋大气环境对钢结构和混凝土的腐蚀,发包人要严格施工,减少海上厂房的施工量,从技术上保证大桥的施工质量。

大桥施工还受截水率限制,机场航空空限制高,海上施工受气旋、雾等环境影响,存在有效作业时间短等多方面的困难。 为此,中铁大桥局自主开发了一系列海上建桥利器,比较有效地提高了施工效率,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就提升了标段,刷新了中国海上连续长桥建设的速度。

实现最高境界

不仅建造可以跑车的桥,还将建造重要的人文景观。 融合建筑结构与景观艺术,统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是桥梁工程设计与建设的最高领域。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最美的桥之一。 大桥隧道混乱,线形优美。 为什么选择“桥岛隧道”相结合的方法? 大桥全长约55公里,其中跨海区间为42公里。 由于铁路通过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靠近香港国际机场,航空空行业建筑物的高度限定使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 为了实现桥与隧道的转换,选择在隧道两端建设人工岛,构成了港珠澳大桥“桥岛隧道”相结合的建设方法。

港澳大桥也是融合现代体验的桥梁。 在大桥深度达40米的海底沉管隧道内,手机4g通信网络信号依然爆满,三大运营商在这座桥上实现了全覆盖。 中国铁塔珠海市分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桥公网通信工程创新使用综合处理方案,“共建共享效果优异”是亮点。

港珠澳大桥还是一座有生态美的桥。 港珠澳大桥横跨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桥开通,白海豚不搬家”是建设者们的承诺。 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最终实现了海洋环境“零污染”和白海豚“零伤亡”的目标。

开地图的人发现,港珠澳大桥贯穿了整个粤港澳海湾地区的道路交通网,形成了真正意义上围绕珠江口轴线的三角形。 作为大湾区建设的代表工程,港珠澳大桥确立了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模式。 一桥三地,中国人民继续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奋力前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乔·金亮)

(责任:刘江)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就可以使用“扫描”将网页分享给我的WeChat的力矩。

标题:“【共和国的故事·架桥记】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

地址:http://www.man-on.com/masjj/13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