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金寨位于大别山腹地。
远近闻名的大湾村位于金寨县境内。 曾经,这里被困在群山中,交通闭塞,包围着一座青山,无人问津。 但是,在现在的航拍场景下,苍翠林间,住宅翻新,网络扩张,车辆行驶。
大湾村曾经的穷人家杨习伦家门口,停着一辆新捡的二手轿车。 他擦了车,又擦了。 “国庆节长假,村里要打工迎接游客,让大家坐下来保持清洁。 ”。
“刚来的时候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现在村子里铺着沥青路”已经住了5年的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说:“弯了很远很难通行,但是路走对了就不怕了! ”。
年4月24日,习大大总书记视察安徽省的第一站来到金寨。 他指出,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拔堡垒的冲刺阶段,必须一条心。
时隔约4年后的一年8月18日,总书记访问了安徽省。 他强调,应将防止疫情导致贫困回归放在突出位置,反复准确扶贫,进行对比性援助。 在阜南县蒙洼蓄水池西田坂庄台,习大大说:“我一直很担心灾区的人们,但看到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有了立足之地,有了希望,我的心就平静了下来。”
今天的安徽充满活力,变化喜人,提交了合格答复,贫困发生率从年9.1%降至2019年底的0.16%。
“贫困”退去,“丰裕”到来。 江淮两岸的海浪声依然,大地换上了新面孔。
产业领先,乡村富裕起来
大湾村曾经是一个无名的贫困山村。 这两年,依托“山中种茶,家接客”的特色产业,走出了安居乐业的脱贫之路。 年村集体收入还为零,2019年一跃达到80余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4000元。
从前,这里所属的大别山区是集中的贫困地区,是安徽脱贫致富的坚不可摧的地方。
余静目睹了村子的变化。 进入派遣村之前,作为金寨本地人的她一次都没去过的山村,现在火了。 各种新兴业态猖獗,随之增加的是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机会。
旅游业的高速发展,让当地的穷人腰鼓了起来。 以大湾村为代表,安徽崛起了近年来依赖产业迅速发展的小村庄。
天气变凉了,50多岁的唐言文在这一天越来越勤奋地向地里跑。
“瓜蓉相继成熟,再过10天左右,就可以大量采摘了。 有事来转转,好好看着。 ”。 唐言文是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官塘村的脱贫户。 他说,忙不可怕,穷才可怕哩。
贫困,曾经像一片乌云一样,强加在唐朝的语言上。 但是,现在老唐不仅在瓜蓉基地工作,还利用家里的产业政策承包鱼塘,一年存款3万元左右。 每天被他担心的瓜给了他摆脱贫困,给他带来财富的希望。
3月插秧,4月拉网,5月提架,6月开花,10月采摘……2019年,官塘村瓜蓉产业基地收获瓜子,实现销售收入65.58万元。 不仅如此,这个项目还让周边的82名村民在附近就业。
“除了贫穷,没有家里的财产是不行的。 ”以扶贫攻坚产业为先,官塘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事业队队长肖尚文深有体会。
今年是扶贫攻坚决赛的一年,如何巩固扶贫成效,把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序地结合起来,是下一个出发点。
肖尚文说,快速发展产业加强村庄集体经济至关重要。 近年来,该村集体收入一年一级,从年的11万元到年的24万元,到2019年的31万元,今年有望达到100万元。
产业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的,不仅仅是大别山地和长江沿岸。
安徽沿淮行蓄水池,国家级贫困县阜南历史上早有“编笼打柳,养家糊口”的传说。 如今,柳编成了当地农民脱贫的康庄大道。
当地人为了土地的方便,“在深水鱼、浅水藕、海滩洼地种植杞柳。 鸭鹅水上流,牛羊走在地上”的快速发展模式。 阜南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庞远告诉记者,全县目前拥有自营出口权的柳编公司约有50家,使20万多人脱贫致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创下脱贫史上最高成绩,按现有标准计算的农村贫困人口从年建卡188万户484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8.7万人,贫困发生率年均减少1.49个百分点。
日益努力,接近脱贫攻关目标,特别是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皖北地区和行蓄水池地区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
过去,人们印象中肮脏的贫困小村庄,在乡村振兴战术实施的大背景下,蝴蝶成为了美丽的乡村、文明村镇、旅游示范村,取而代之的是“农”墨浓的乡村和谐新画卷。
干部冷静下来,态度变强了
“早上已经忙了半天了,下午要进小屋还有半天的工作。 ”接受媒体采访时,65岁的邢凤英如火如荼地来到蓝莓屋,脸上带着笑容。
站在旁边的黄汰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事业队的领队陈太华,一味地享受着。 为什么? “富裕的生活,谁都不少见! ’陈太华道出了理由。
两年前,芜湖市无为市黄汰村还是个穷乡僻壤,邢凤英还是个穷人家。 几年间,黄汰村从无人居住的贫困村变成了全市脱贫的先进村。 退役的陈太华刚离开村子时,看到了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的情况。 陈太华困惑地说:“这里离无为市的城市很近,通高铁,有高速吗,为什么是穷乡僻壤?” 直到下村后的第一个月,带着村里的“两委”班走在村里的串户上,才让他找到了贫穷的根源。
“以前,村里的‘两委’人心涣散,村干部遇到困难后退,遇到问题躲在后面。 ”陈太华说。 通过党建、乐队班子、理村务、业务促进,短短三年,黄汰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战”。
现在,走在村子里,人们的不满没有了,村干部恢复了精神。
扶贫战开始以来,安徽共派出11327名驻村职工,累计派出27595名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到基层一线。 他们抛弃了小房子,照顾了大家,和贫困的群众吃着连心的饭,坐在连心的长椅上,帮助贫困的群众改变命运。
作为最接地气的扶贫干部,是脱贫的中坚力量,也是最接近群众的领导人。 除了自身下派带来的作风变化外,贫困者也在其中染指。
“今晚去‘脱贫夜校’吗? ”宿州泗县泗町的村民打了个招呼。 通过举办“扶贫夜校”,当地邀请扶贫干部和脱贫户上台进行“授课”,讲述身边人的切身经历,激发贫困生的内生动力。
60岁的村民丁华在夜校学习蔬菜栽培技术后,一下子包了4个塑料大棚。 贫困村民梁新兵受夜校启发,利用小额扶贫贷款迅速发展特色养殖,脱贫后当选为县人大代表……
这样的脱贫故事点燃了许多贫困村民自力更生的热情。 大礼堂、长椅会、小广场,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带来了村民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
“以苦为乐扶贫,以心报心战胜民心。 ”。 宿州市副市长韩维礼深有体会,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让大众放心,就免不了贫困,不怕脱不了帽子。
阜阳是皖北农业大市,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重。 为了实现脱贫的既定目标,目前全市在岗村干部1609人。
“下派以年轻人为主。 起初,很多同志对农村不熟悉。 ”。 阜阳市委组织部农村组织科负责人张伟说:“几年驻村,最明显的变化是干部作风在当地得到锻炼,去扶贫与群众交流不再官话,也不再做群众工作。”
阜阳市委组织部务会成员关宏表示,驻村通力合作,对干部自身也有责任。 “白天走路工作,晚上读书写字。 长期以来,会说、会说、会做、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得到提高,上下协调更加顺畅,开展帮助更有信心。 ”。
年挂牌以来,安徽省年均减少78.96万贫困人口。 贫困儿童进入学校,贫困村民搬到新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保障……这背后,扶贫干部艰苦的工作态度是不可缺少的。
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扶贫干部表现出了更强的战斗力。 如果驻扎在多个村子的工作人员当场撤回的话,就是一队“瘟疫”队。
从贫困者快速发展创新产业的财富领袖,到带领村民小康的合作社负责人,再到扎根乡村几年如一日的驻村第一书记……近年来,安徽脱贫战场上,没有缺少冲锋陷阵的士兵,刘双燕、曾经的翟翔、李夏等先进典型,
“摆脱贫困的攻防战,接近了最终决战的高潮。 越到最后,越需要基层干部的身心投入,“马虎”是不可原谅的。 ”。 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办公室主任江洪强调,如果上半年战“疫”战“洪”是全省脱贫的“加问题”,那么克服剩余贫困就是如期脱贫的“必答题”,需要采取更严厉的做法。
能过上好生活,民心聚集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脱贫之要。
在家门口上班,工资按时打卡。 这是亳州谯城区华佗镇贫困家庭刘运彬从未想过的生活。 “这两年,房子脱贫,收入稳定,不仅衣食无忧,还进了太阳能热水器。 ’提到摆脱贫困后的生活变化,刘先生的话不停地往外说。
从村子里开始贫困家庭的刘运彬说:“不用远行也能赚钱。” 忙的时候务农,闲的时候工作,渐渐成了他们夫妇二人的新选择。
开拓就业空之间,发掘就业岗位,贫困劳动力的“饭碗”稳定。
余静记得很清楚。 年7月,当她第一次访问大湾村时,村民肖小雨泪流满面。 后来知道湖北老家的哥哥打电话来,说想来拜访亲戚,但是肖小雨家里很穷,害怕哥哥来了以后带自己去湖北老家。
2019年,看到乡村旅游越来越受欢迎,原本在茶厂工作的穷人家肖小雨辞去了炒茶的工作,在村子里开始了农家乐。 自己炒菜,老公跑堂,女儿负责算账,一次去两次,成本高,做饭地道,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一家六口挤在危房后搬到宽敞的小楼,取而代之的是打工后成为农家乐老板,从穷人家变成穷人家,肖小雨是扶贫政策的见证人和受益者,亲身经历了走出贫困、变富的变迁。
这两年,茶厂、漂流、民宿等旅游产业在大湾村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不仅如此,村子里新铺了沥青路,4g通信网络信号开通,基础设施越完善,游客越多。 不,刚去的国庆黄金周,肖小雨因为农家乐忙得不可开交。
当初不让家人去探望,现在高兴地迎接八方的客人。 看着修整得很好的农家乐,肖小雨觉得自己就像门前山上种的树一样,扎根在大湾村,有新的希望,也有新的方向。
金秋时节,在广阔的江淮大地上,从皖南到皖北,到处都是与农民一起收割作物、庆祝丰收的基层干部、驻村扶贫工作人员。
现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提高,人心不齐。
进入秋天的皖北,气温渐渐变凉了。 但是,长年在扶贫工厂学习编织“菊姐”的朱欢欢,内心十分火热。 朱欢口中的“菊姐”是宿州市砀山县陈寨村的杨秋菊,她创办的奥织坊成了村里的扶贫工厂,50多户进厂的贫困残疾人实现了脱贫。
“我们现在跟着菊姐做,有技术有利润。 如果肯工作,残疾人也可以用双手摆脱贫困。”朱欢欢期待着今后的生活。
阜南县是集乡席的老家村,提到王幼亮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因为他不仅是医生,还是驻扎在村子里的扶贫事业队队长。
“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 贫困者的健康得到保障,有望消除贫困。 ”。 王幼亮很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驻村伊始,他发现村子里77.8%的贫困家庭是病因障碍引起的贫困。 必须找到“病根”,对症下药。 在完成扶贫事业之余,王幼亮重操“旧业”,在村卫生室开设扶贫事业队门诊,不仅为村民义诊,还为村医培训授课。
对王幼亮来说,“牢记大众”绝不是一句话空。 今年疫情一开始,村民最需要的时候,他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毅然回到村子里,和村民站在一起。 更为珍贵的是,在他的指导下,昔日艾滋病高发村的旧貌变成了新面孔,变成了闪耀的“安徽省电商扶贫示范村”“阜南县平安村”。
不仅仅是王幼亮。 进村第一天起,安徽数万驻村干部齐聚村头、地头、心灵,致力于贫困群众产业快速发展、基本生活、住房改善、看病医生、道路水利等问题,温暖人心,凝聚民心。
随着百里黄河故道遗留下来的沙地被染成绿色,国家级贫困县砀山甩开贫困帽后快速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现在是丰收的季节,住在安徽最北端的砀山县良梨町,一片梨树已经长满了果实,果农们正在抓紧丰收帐。
谁以为这里曾经尘土飞扬,风扬起沙尘? 几代人养土栽培的结果是,过去的沙子遮天蔽日,贫瘠荒凉的“不毛之地”,现在变成了青翠、生机勃勃、果农增收致富的“乐土”。 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改善了砀山的生态环境。 用砀山酥梨做成的梨膏,用水提取,越涩越甜,品越甜。 就像安徽人民的日子一样,越过越好,越过越甜蜜。
秋深,果实累累。 在江淮大地上散步,是丰收的喜悦。 走上小康的大道,安徽前进的脚步加强了。
标题:“安徽脱贫一战结三果:富了乡村 强了作风 聚了民心马鞍山信息网”
地址:http://www.man-on.com/xwdt/2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