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25字,读完约14分钟
我想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个是2004年或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对宏观调控的基本情况和我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认识。 2003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从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通货紧缩期逐渐走出来。 一般来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了新的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一些数据可以做出反应 第一2003年我国虽然受到非典型肺炎的冲击,但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仍然保持了9.3%的经济增长速度。 2003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保持较高速度,达到9.9% 目前初步预计2004年中国gdp增长将从9.2%变为9.3%,这是全球非常高的增长速度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自1980年改革开放以来,至今连续25年保持9.4%以上的经济增长水平,这是世界上没有的 另外,中国在2003年不仅经济增长,民间投资也呈现出非常好的态势,经济效益也是多年来没有的好形势 2003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用三个词来表示,经济增长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经济活力比较强,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倾向性问题,这些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济每次进入一个增长周期都会出现的问题 有人说中国的经济增长周期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周期不同 不是哪里吗? 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可以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我们公共的快速发展方向,集中必要的资源和经济力量建设大一点的事件。 但另一方面,由于各地政府、所有公司都有自己要求加快发展、不落后的冲动,中国的经济增长周期往往与政治周期挂钩,正是由于这种问题,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级政府代表所表现出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欲望, 由此,引起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协调之间的一点不一致的问题。 这样,市场经济增长的背后存在着行政推进的状况 由于这些问题,我们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在经济运行中出现了几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刚才徐局长也证明了,乱用耕地的现象很突出 对中国13亿人来说,必须能基本处理人口的饮食问题 在这一前提下,中国的粮食耕地面积曾经被认为不在18亿亩至19亿亩以上 从目前情况看,每年粮食播种面积不应在16亿亩以上,但近年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每年都在下降,去年为14.91亿亩 二是粮食总产量急剧下降 2002年粮食总产量9140亿斤,到2003年粮食产量下降到8614亿斤,单位面积产量也在下降 这个概念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但从目前中国的人口需求、工业的快速发展等方面来看,每年的粮食消费量为9100亿吨左右,去年的粮食产量为8614亿吨,有1100亿斤的粮食短缺。 由于几年前国家粮食增产很多,我们国家的粮食储备库存还很充足,最高一年达到了5千亿斤的粮食库存,经过这几年的挖掘库存弥补了产区的缺口,2004年底我们国家的粮食库存下降到了2900多亿斤。 从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的警戒线来看,中国的粮食储备不能低于2300亿斤 几年前粮食减产的情况下,我们的粮食库存已经落到我们的最低警戒线上。 所以中国粮食问题的严重性显现出来了 第二,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与固定资产投资膨胀有关,2004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为27.7,我们增长9.3%的gdp如果使用29.7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来维持这样的总量膨胀, 这个数据你可能还不太清楚,但另一个概念是,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按照gdp的生产法统计计算,200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率是47.3%,按照支出法计算,我们是43.7%,即使是47.3%, 日本和韩国一样有东方国家一点点的储蓄和优势,日本韩国在经济高速起飞阶段固定资产投资率平均为25%左右,而且时间很短 但我国子鉴定投资率长期维持在40%左右,这是投资和费用的严重不合理 由于这种不适当,中国经济未来长期持续的高速发展没有持续性 人类生存和快速发展的最基本问题必须由最终的费用来支撑 固定资产投资率高意味着我们最终的支出率 经济的快速发展缺乏长期的效率诉求 更重要的问题是,在这样高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中,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焦炭、电池等的盲目扩张反应最大。 截至2004年底,钢铁投资增长近2004,水泥投资超过2004 由此导致投资结构严重不合理 据说经济增长过快实际上具有中国重化工快速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当然很多学者包括国际上的一点学者都用美国、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来评价中国重化工快速发展的问题。 对此,我和徐局长一样有我个人的看法。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这里就不说了 总的来说,去年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反应出的第二个优势是固定资产投资诉求膨胀,膨胀剧烈。 三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贷款投入结构不合理 去年4月以来,从国内多个方面来看,中国这一宏观调控经济过热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粮食生产下降,第二固定资产投资膨胀,或部分领域投资过热。 事实上,在我的感觉中,我们宏观调控比较的问题,换句话说,导致这个经济运行的有点不协调,不健康的问题首要是货币信用造成的。 可以想象,我们的信用膨胀实际上是在2002年底之前出现的 然后第一反应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为什么? 4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过高 无论是按照中国的标准还是世界的标准,四大银行都不能根据当时的情况迅速发展了 为了处理四大国有公司快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国家适时推进四大国有银行上市,改变其资本结构,促进合理快速发展。 方向是正确的,但是4家国有商业银行提出希望在3年内上市。 其中有几个硬性条件。 第一,必须将不良贷款比率降低到13%以下。 当时是24%左右,这可能不是官方的统计数据。 第二,如何通过使资本充足率不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来实现这一条件? 必须不断向社会融资 用加大分母的方法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是商业银行这一动机推动了这一宏观调控,银行向社会转移并投入贷款所带来的部分领域和我们经济的局部行业过热的问题 如果这样的商业银行不主动寻找贷款机会,也许不会发生多家公司在中东投资的问题 当然钢铁的迅速发展、水泥的迅速发展确实有城市化加速、工业化加速、居民支出结构水平提高的客观需要,但这一需求过程不会像这次这样突飞猛进。 第三个问题是经济增长过快,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特别是一些高性能领域投资增长过快,煤电油运输全面供需紧张 这种供需紧张的状况是近十几年来前所未有的,煤炭紧张、电力紧张、石油、价格油供应紧张、铁路运输供应紧张 2004年全国刹车限电达到24个省市区,这些问题可能有点表象性问题,但其背后存在一点体制性问题 2003年一季度中央破格通过中央办公厅文件转发了发改委关于当前经济形势解体和当前员工的建议,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此后源于非典型肺炎的冲击,并未加剧,下半年来比较严重。 虽然中央很快出台了一些调控措施,但由于中央经济阻滞确实庞大,在新政府必须谋求一点政绩的时候注定不会停止,这样的经济快速发展持续到2004年上半年,这时候很多问题更加突出。 面对gdp达到9.9%,过热领域的投资(钢铁、水泥投资超过100%增长率,电解铝下降),中央感到必须加大宏观调控,中央立即指出在经济快速发展中这些不健康、不健康、 第一,更加突出了我们国家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第二个经济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应该促进结构调整的升级,正是由于这样的快速发展,我们的产业结构升级出现了倒退 中国经济长时间的快速发展导致工业比重过高,总是50%多,这个西方国家不包括快速发展中国家 此外,这种过度增长在1998年、1997年带来大量固定资产的生产过剩 我们公司的资金获取首要依靠银行,银行放贷大幅增加,最终很多银行不仅是坏账增加的问题,入世三年了,外资银行进入,这可能还没有意识到我们潜在的冲击和影响 对比这些情况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经过这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 我想谈谈个人的观点和认知关于宏观调控的问题。 一个是宏观调控的着眼点。 这也是网络上许多经济学家争论的问题。 中国这个宏观调控想达到什么目的? 要紧急刹车吗? 或者是让我们国家的经济硬着陆还是软着陆,我的观点是从这个宏观调控一开始中央就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和利用我们年这一难得的重要快速发展战术机的遭遇期。 宏观调控是指熨平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巨大波动,使上下波动线呈相对平稳的直线,匀速快速发展,尽可能延长经济增长周期 从中国经济这几年的总结来看,就像毛泽东说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时候,每七八年来一次,我们的经济增长周期似乎每四五年来一次。 如果能熨烫的话,从2005年到年维持7%到8%的增长速度不就可以了吗? 中央就是想达到这样的目的 关键问题还是要尽量宏观调控,保护好、诱惑、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这是这次宏观调控的出发点 所以有人说做好了硬着陆的准备。 不是那样的。 中国这个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存在硬着陆、软着陆的问题 让我们看看中央政府的声音。 我没有谈过热。 我们在谈论局部过热或区域性过热。 没有全球过热,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我们没有所谓的硬着陆、软着陆的问题。 应该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 第二关于宏观调控的方法和手段,这一轮越来越多的被认为是使用行政手段,但实际上不是 这种宏观调控从一开始就从中央开始考虑多利用经济手段,多利用法律手段。 但是,必须稍微辅助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 这里有几个问题。 第一,我们这个宏观调控卓有成效的地方是,从4月19日开始,中央政府加强土地管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停止批准半年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依法操作的过程 我曾经组织人专门研究我们的土地管理法当然中央的文件也是我们制定的 我看了土地管理法,发现规定其实很细,但是我们国家的大环境执法机构,要使用一亩地必须得到国务院的批准 江苏省使用基本农田7000亩以上未经国务院同意,第二块农业用地也必须使用35亩以上得到国务院注释,实际上有几块是这样做的? 没有 我们根据土地管理法进行土地控制,所以应该运用法律手段 其次,在这一宏观调控过程中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的调控制定了临时的暂定市场准入标准。 我们在国外也有。 对于一个公司的建设、一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必须首先确定其技术标准、环境保护标准、质量标准等。 我去美国考察。 旧金山在建造大楼,建造各层时质量监督部门会来检查,如果质量不合格你就不能去。 例如,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最典型的是这个宏观调控据说暂停了许多项目的建设。 我认为这都是行政手段。 我承认这是行政手段,但那是法律赋予的行政手段。 目前所有重大建设项目都要按照国务院规定的项目审批程序经国家发改委讨论,经国务院批准才能进行 我们的投资体制现在不合理,但在不合理的条件下作为国家的规则运作,在没有改革之前是法律程序 应该按照这个法律程序来规范这个事件,但是我们没有 当然现在国家也考虑到投资考核制度是不合理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经过十年左右的研究,去年公布了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的方案。 经济手段,比如提高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差别性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率浮动比率,去年11月29日我们提出的商业银行提高存款利率,不是行政手段,而是金融手段。 从4月9日到现在,宏观调控还可以看到很大的成效。 首先,粮食产量急剧回升,在恢复粮食生产的过程中,中央采取了一系列补贴,减少免税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粮食产量从8460亿斤一下子增加到9400亿斤左右。 总的来说,建国以来一年间粮食产量增加了500亿斤至700亿斤,特别是700亿斤空前增加 两年粮食产量全年增加500亿斤,政策效益可观 政策用尽,空之间越来越小,2005年怎么样了? 二是投资呼吁过渡性膨胀的势头得到抑制,但抑制仍不明显。 因为,我们做的不是一刀切,而是循序渐进合理的调制。 而且货币信贷的增长,通过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在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各级商业银行实行中央宏观调控中存在一刀切的问题,这是社会反应比较普遍的 我们首先想控制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但是流动资金贷款下的厉害影响着多家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资金的诉求。 我们呼吁从7月开始也处理这个问题,至今为止也做了很多应对 其他的我就不细说了,总体来说经济快速发展确实出现了积极的转变,从目前的情况看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处理,还有些新的情况,时间关系就不多说了 就业压力大、人口增长过快等,这些都是深层次的问题,有些问题中央要通过加强改革、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进一步处理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问题,2005年的宏观调控 深化改革对我个人也有问题。 因为刚才比尔部长就财政改革做了一些介绍,所以我认为目前中国的改革到今天,很多问题都有可能归结为财政体制改革,也可能存在行政体制改革等问题。 到现在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统一调整,不能像几年前那样各行各业的经济体制改革单兵突进,导致相互不协调 例如,几年前进行了一些重大改革,但我个人的感觉都没有成功。 因为没有协调和平衡的作用。 例如,电信问题的分割、石油问题的分割、电力体制改革、银行体制改革等没有成功 反对垄断,想推进竞争,但是目前的改革造成了局部垄断,没有起到真正必要的作用,没有达到配合资源,促进经济活力的效果。 的关系向大家介绍了这么多。 谢谢你。 (录音整理)
标题:“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司长韩永文在第一届报告会上发言”
地址:http://www.man-on.com/masjj/14444.html